吴石牺牲后,他的小儿子能美国留学,竟是“对头”帮忙
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被贴上“共谍”标签的人,几十年后,他的孩子却在台湾上市了半导体公司?
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被贴上“共谍”标签的人,几十年后,他的孩子却在台湾上市了半导体公司?
”1950年2月台北雨夜,周至柔盯着响铃的军线,最后把话筒扣了回去。
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人临死前,最该恨的不是敌人,而是曾经并肩的人?
”——刷到这条弹幕时,我正挤在晚高峰的地铁里,手机电量只剩7%,却愣是站着把45分钟的纪录片看完。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刑场,枪声响了。吴石将军倒下了。你可能不知道,这个表面上的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,其实是中共潜伏在台湾最高级别的“密使一号”。
刷到这句话,我直接停住。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枪声一响,吴石将军倒下的姿势被记者拍下:身体微侧,右手像下意识挡在胸前。
1965年3月5日,台北荣总,陈诚病榻边留下一张66字便笺。便笺很短,却在中国国民党高层掀起不小的风浪。多人呈请蒋介石,劝删几句,理由是对外不便。陈诚夫人谭祥坚持,要么不发,要么一字不改。彼时外界以为蒋会震怒,他却只回了句“就按原件发表吧。”此前四十一年,19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声响起,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因"通共"罪名被执行死刑。这个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,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。而就在同一天,一个神秘人悄悄来到吴家,开始了长达15年的秘密救助。
可奇怪的是,总有人悄悄送来生活用品。每个月,都有一笔固定的生活费出现。
同样是保定军校出来的交情,同样牵扯进惊天谍案,陈诚能把吴石的妻子王碧奎从牢里捞出来,却眼睁睁看着昔日恩师兼战友吴石被枪决,这事儿从头至尾都绕不开蒋介石划下的那条死线。
这位曾救过陈诚性命的将军,此刻正被关在保密局地下室里写绝笔诗。而签发处决令的陈诚,正把"暂缓办"的批条塞进王碧奎的案卷——这场跨越半世纪的生死守护,藏着太多普通人看不懂的政治暗码。
1950年6月10日的台北马场町刑场,吴石将军从容就义。这位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情报人员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绝笔诗:
前几天在档案馆翻到本旧日记,泛黄的纸页上记着1949年深秋的:"今日见吴次长,他总咳嗽,说是夜咳太狠,得把书房窗户开大些。"当时只当是个普通军官的日常,直到后来看到吴石被押赴刑场的照片,我才突然想起那句话——原来那扇窗,是他发往大陆的密电窗口。
1977年夏,一封来自美国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台北某处旧巷的门房。收件人是吴健成,监护人一栏写着“陈明德”。这个名字无人知晓,却盖着官方印章,畅通无阻。多年后,当吴健成站在普林斯顿校园里回望童年,他仍记得母亲颤抖的手接过信封时低声问:“陈伯伯……到底是谁?”
当时的南京,刚刚经历了几轮权力更替,国民政府在蒋中正的掌控下逐渐稳固。
“道义两难全,情义两难舍”,1950年的台湾,白色恐怖真不是瞎传的——街上走路得竖着耳朵,怕哪句闲话被听去,家家户户关门闭户,连空气里都飘着慌。
——台北马场町,1950年6月10日,吴石把一句诗写在烟盒锡纸背面,顺手塞给行刑兵:凭将一掬丹心在。
其实他早被三个人各自算计过,真正救他全家的,却是那个从不吭声的陈诚。
1950年春,台北。陈诚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。他面前的案卷上,“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”几个字像烧红的烙铁。秘书敲门进来,声音都带着颤。
1950年6月10日,台北马场町的枪声比天气预报准得多,四点整,吴石把脸转向北面,没给行刑人留背影。